掃描電鏡(SEM)在現(xiàn)代科學研究以及工業(yè)生產的應用十分廣泛,其對于樣品的要求往往是固體樣品。但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(fā)展以及工業(yè)產品的豐富,往往需要對液體樣品進行觀察,但是掃描電鏡需要在真空狀態(tài)下工作,所以在液體會在真空狀態(tài)下?lián)]發(fā),并且污染電鏡腔體,產生設備損壞。
針對以上情況,市場上有廠家研發(fā)了大氣壓掃描電鏡電鏡,即可以在大氣壓下觀察樣品,但是由于氣體對于電子束的強烈的散射作用,使得電子束發(fā)生偏轉,大幅降低了電鏡的分辨率,從而影響了其應用的范圍。第二種解決方案是利用環(huán)境掃描模式,實際上就是可以把樣品室的真空度變?yōu)楹芨叩臍鈮褐?,使得低于氣體的蒸汽壓,從而對含水樣品進行觀測,但是此種模式的缺點是由于樣品倉真空度較低,使得樣品室容易被污染,進而影響電鏡燈絲的壽命以及拍攝效果。
因此人們采用液體封裝的技術來解決液體樣品觀察的技術難題,其本質的設計思路就是將液體單獨封裝在一個密封空間內,使得液體與樣品室進行物理的隔絕,以避免液體對樣品室的污染。其原理都是利用超薄的氮化硅材質作封裝的窗口,因為氮化硅相對于電子束是透明的,可以透過其觀察封裝在內的液體樣品。

圖 1液體封裝技術示示意圖[1]
其實現(xiàn)形式有兩種,第一種是上下兩片的形式進行封裝,如圖2所示,待測液體放置在中間區(qū)域,且承載液體區(qū)域的上下兩片都采用氮化硅材質。此類封裝芯片價格相對較低,但是封裝操作較為繁瑣。第二種方式是采取側面封裝的結構,如圖2所示,待觀測液體由側面注入,并進行封裝的模式。

圖2 上下對粘液體封裝系統(tǒng)與側面液體封裝系統(tǒng)示意圖
那么我們來看一看液體封裝的實際應用案例吧。首先是在半導體工業(yè)上面,我們知道晶圓的制造過程中,需要對其進行精密的拋光處理,其拋光劑的組成形態(tài)往往直接對應著拋光效果的優(yōu)良,因此經(jīng)常要對拋光液的顆粒進行觀察,但是由于拋光過程是在液體形式下進行的,所以單獨觀察拋光劑在干燥情況下的狀態(tài)并不是真實的工作狀態(tài),同時由于在液體拋光劑干燥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顆粒的聚集,影響顆粒真實狀態(tài)的觀測,因此,液體封裝技術對其觀察可以得到真實的顆粒的分布狀態(tài)。圖3表示了在干燥后與液體條件下對Cu顆粒的電鏡觀察照片。

圖3 Cu顆粒在不同模式下的電鏡圖像(左干燥后,右液體環(huán)境)
第二個應用方面是在催化劑方面,因為催化劑的微觀形態(tài)直接影響其化學活性以及催化效果,那么其生成的溶液環(huán)境的原味觀察就十分必要了。如圖4所示HAuCl4溶液中的電子束誘導生成枝晶結構的STEM觀察。

圖4 SEM中液體封裝系統(tǒng)顯示電子束誘導HAuCl4溶液中的枝晶生長(STEM模式)[2]
在Li金屬電池中,工作環(huán)境常常是在液體環(huán)境中,其鋰化反應的機理也需要在液體環(huán)境下進行觀察,如圖5所示了液體封裝觀察的示意圖以及鋰化反應中Si納米線的反應過程,以及在變化過程中納米線的形態(tài)變化以及成分變化。

圖5 液體封裝鋰電池鋰化反應示意圖[3]
在電池的另一方面,鋰離子電池的觀察中,我們同樣可以利用液體封裝技術來研究LiFePO4材料在Li2SO4電解質中充放電過程中的結構與化學成分變化??梢栽挥^察隨著時間的變化淺色的顆粒為脫鋰的FePO4,以及深色的LiFePO4交替生成。

圖6 LiFePO4材料在Li2SO4電解質中充放電過程中的結構與化學成分變化
由此可以看出液體封裝技術在化工、新能源方面都有巨大的技術優(yōu)勢,使得原來電鏡難以直接觀察的液體環(huán)境變?yōu)榭赡埽⑶铱梢栽坏挠^察電化學反應的形態(tài)、成分變化,為更深層次了解其機理提供了有利的方法。
參考文獻:
[1]Ross, F. M.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liquid cell electron microscopy[J]. Science, 350(6267):aaa9886-aaa9886.
[2]Hutzler A . European Microscopy Congress 2016: Proceedings || Graphene-supported microwell liquid cell for in situ studies in TEM and SEM[M]. Wiley‐VCH Verlag GmbH & Co. KGaA, 2016.
[3]Bulletin M. Observation of materials processes in liquids by electron microscopy - Related Articles[J]. Mrs Bulletin.
立即詢價
您提交后,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